当前位置 :主页 > 养殖专家 > 养鱼业 > 水产养殖经验谈 > 正文
    这三家千万级种养殖企业 成功靠啥秘诀?
作者:bioob  更新日期:2019-05-19 14:50    点击次数:

 

他叫易崇良,曾是一名月薪几千元的国企职员;他叫蒋开均,曾是一个每天看护一口小池塘的普通养殖户;他叫杜宜平,曾在外地建筑工地打工十几年。虽然他们以前的身份迥异,但他们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那就是千万级种养殖企业的负责人。究竟是什么“魔力”使他们的身份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他们创业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不按套路“出牌”起死回生

今年55岁的易崇良早前在国企工作,不满于每日按部就班地做事,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下海经商。易崇良第一次创业,投资的是有关环保材料的项目,可因缺乏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最终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创业,恰逢万州区武陵镇黄金村招商农业项目,本就是农民出身的他,经历首创失败后,重操老本行会一帆风顺吗?

2012年,易崇良带领工人日夜开荒整地,建水渠,修便道,并按照沿海方法种植了20万棵桂圆小树苗。不料重庆入夏后,高温日晒,树苗干死一批;冬季低温霜冻,又冷死了一批,价值千万元的树苗还没结果就已付诸东流。

“土地荒了,我的心更慌。”易崇良回忆说,那时,他到处找人寻求“起死回生”的法子。2013年,在中国农科院推荐下,他重新引进了6个桂圆品种,同时从四川泸州买回2万棵大树进行嫁接。为了培育健康果树,易崇良又请来农业服务单位,在农业专家指导下进行科学种植。

生产难关渡过,而接下来易崇良的销售模式却让大家摸不着头脑。桂圆树结果后,他没急着张罗找经销商,反而将当年结下的6万斤桂圆中,拿出4万斤打包装箱,先后送到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1000余家企业,免费供其品尝。“这些企业大多效益出众、规模较大。与其临时被动找市场,不如耐心培养客户群。”易崇良分析道。

据了解,在赠送的企业中,有上百家企业要求提前订购果树。原来这是继免费“送礼”之后,易崇良销售套路的第二招——订购果树。

易崇良解释说,按照协议,每家企业支付1000元/棵的费用,就可获得该果树的采摘权,同时他们承诺每棵果树的产量在50~100斤左右。截至目前,靠这种预售方式,换来了200余家企业合作,3000多棵果树被提前预订。

易崇良告诉记者,他今后还计划引入文化产业、加工厂,实现桂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销售方式除预售外,他将借助“互联网+”进行线上购买,线下会借助采摘游和各大商超进行商品展示。如今,该企业年收入达千万元。易崇良表示,作为企业董事长,他会继续带领员工打破传统销售方式,摸索新的消费模式。

完善设施成功“东山再起”

创业曾遭遇两次失败,蒋开均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2013年以前,蒋开均一直守着他那口小池塘养娃娃鱼,收入很一般。一次,蒋开均偶然得知,有一种三倍体虹鳟鱼的利润可达50%。可由于三倍体虹鳟鱼属于冷水鱼,对水质、水温、水量要求极高。因此,为了找到合适的水源,他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

2014年春节,蒋开均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水域——侯家溪。他拿出二十多年外出打工攒的4000万元,打通河道,修建了400多个池子。“2015年初,因为投入极大,想尽快出成效,所以边改河道边修鱼池,建了大半便投放了20万尾三倍体虹鳟鱼苗。”蒋开均告诉记者,可因操之过急,没来得及修防洪坝,夏天的一场大雨,让他损失了700多万元。

这场洪水虽然冲走了三倍体虹鳟鱼,却带来了这条河独有的裂腹鱼。蒋开均介绍,裂腹鱼也是一种冷水鱼,产量少,而他的鱼池能大规模养殖。他恰巧凭借那年的几十万斤裂腹鱼,成功避免了“灭顶之灾”,收入几百万元。

完善防洪坝后,蒋开均再次买来20万尾三倍体虹鳟鱼苗。2016年夏,养了一年的虹鳟鱼已长到七八斤一条,到2017年底就能出售。可当年重庆的高温天气,导致20万尾虹鳟鱼在一周时间里全被热死,让蒋开均亏损了200多万元。

怎么才能克服高温?一次,蒋开均开车到鱼场上游办事,发现这里有水电站。他灵机一转,“水温升高,再蓄水,不就能缓解升温问题了吗?”

不久,蒋开均又筹资300多万元,在鱼场上游修起蓄水坝,解决了高温隐患。他第三次买回20万尾三倍体虹鳟鱼苗养了起来。为降低风险,他还养殖了一些稍耐高温的冷水鱼鱼种。蒋开均称,今年,他至少有80万斤三倍体虹鳟鱼出售,将给企业带来3000万元的收入。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效益好

和前两位企业家不同的是,杜宜平是种养殖项目齐抓。

早前,杜宜平在广东各建筑工地打工,一年下来才赚10万元。十多年后,他返回老家垫江县,开始琢磨农业项目,这一干就是18年。

杜宜平的公司起步时,和其他种养殖企业运作并无区别。10年后,他感到公司运营越发吃力。杜宜平算了一笔账:他养了650多头肉牛,一年需要2000吨饲料,到市场上统一购买一吨饲料需花费420元;而一头牛每天排出粪污20多公斤,一天的人工清理费也不是小数字;加上他还种植了600多亩榨菜和少部分玉米、秸秆,按千亩计算,他一年需要化肥1500吨,而化肥的市场价是每吨800元。长此下去,公司很可能倒闭。

后来,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让杜宜平压力倍增的同时,却也为他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2016年,杜宜平将自家的玉米和秸秆打碎混合,按一定比例当做青贮饲料,现在基本能满足肉牛的饲料问题。至于肉牛排出的粪污,会通过雨污分流和干湿分离技术,每年生产出一千多吨干粪有机肥和无法计量吨数的牛沼液。

“我用400吨干粪当蔬菜底肥,另外600多吨出售,一吨现价110元,每年我会收入近7万元;以前一年要买40吨的有机肥,现市场价一吨需2600元,现用牛沼液还田。总体算下来,靠这种循环利用方式,我一年可节省100多万元。”杜宜平笑着说,目前,他已与十多个农业企业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以销售干粪和牛沼液。

杜宜平除了养牛,还养了一百亩鱼,一亩能产2000斤鱼。然而他不是用闭塞的池塘养殖,而是采用流水养鱼方式。因为杜宜平认为,此举一方面可节约水源,减少开销,另一方面也不会污染水质。

如今,杜宜平的生态园内建起了8个田间沼液存储池,每个均有100立方米,并安接了7000米沼液管网。沼液还田灌溉蔬菜,干粪制成有机肥供给各农企,沼气则免费通到附近村民家中,供其做饭。“这种产出、利用、出售、再生产的循环模式,不仅创造出经济效益,为他赢得年收入1600多万元,还环保造福了当地村民。”当地村社干部如是说。

专家点评

果敢出击 遵循市场规律

大学教授,品牌策划、管理咨询及新媒体运营专家,重庆聚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席策划杨清波总结道:市场波谲云诡、瞬息万变,它不相信眼泪,却也是最好的学校。谁洞悉并遵循市场规律,谁就可能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或反败为胜。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把准了市场脉搏,在巨额亏损的压力下果敢出击,使企业的发展累积无形资产。可以预料,他们如果按照品牌战略的思路总体策划、系统推进、有序实施,一定可以拓展出更广阔的市场,打造知名度、名誉度和首选度俱佳的特色名牌。

    相关文章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兽药信息网
  • 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
  • 广东温氏食品
  • 南方农村报
  • 中国动物保健
  • 梅里亚中国
  • 浙江海翔药业
  • 农业户
  • 生活娱乐
  • 养殖联盟
  • 畜牧人才联盟
  • 联系我们(24h在线) 15777573668 QQ:1589961818
    Copyright © 2011-2031 兽药专业网Bioob.com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标明转载来自兽药专业网) 桂ICP备(11002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