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集约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庞大密集的畜禽流动频繁,为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和营养代谢等疾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造成动物发病率、死亡率提高,生产性能下降,畜牧养殖业遭受巨大损失。
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品种、饲料、兽药),兽药为畜牧业、养殖业和宠物保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国际动物保健协会的市场报告指出,如果不使用兽药,禽类和家畜的养殖数量分别要增加25%和89%,才能获得目前同样的产量,而且兽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有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国民经济的增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兽药不合理使用甚至是滥用的现象,这对家畜和人类的健康都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1 兽药不合理使用的危害
1.1 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大量广泛的使用兽药,由于选择性压力必然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耐药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兽药的广泛使用甚至是滥用,尤其是亚剂量作促生长使用,是敏感菌大量死亡,耐药菌得以大量繁殖,促进和增强了细菌的耐药性。日本研究过从食品动物(牛、猪、肉鸡和蛋鸡)排泄物中分离出的大肠杆菌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耐药性跟兽医临床的药物使用量有一定的关系。Rubin等人从患耳炎和脓皮病的狗分离出106株绿脓杆菌,对32种抗菌药的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对氨比西林、头孢西丁、头孢泊肟、头孢菌素和头孢唑啉耐药率达10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达99%,四环素达98%,头孢噻夫达97%,萘啶酸达96%,卡那霉素达90%。Lizarazo等为了研究耐药性的发展程度,分别在1987、1988、2003、2004年从患肺炎的猪体内分离出多杀性巴斯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10年间青霉素、头孢噻夫、庆大霉素等药物的MIC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耐药性的产生使抗菌药的药效越来越低,使用标准的给药剂量己经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必须不断加大剂量才有可能有效,这就会导致病程延长,药费增加,还可能引发并发症,导致患畜死亡率升高,有的病原菌甚至由于耐药性的作用增强了致病性,导致疾病大规模流行,极大地危害动物健康,同时也给畜牧业生产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不仅影响动物疾病的防治,而且对人类的健康还有着严重的威胁。许多证据表明动物源耐药菌可以传播给人类引起人类疾病治疗失败,给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伴侣动物猫和狗葡萄球菌分离的葡萄球菌你和人类分离的耐药葡萄球菌具有相似的耐药模式,表明耐药葡萄球菌菌可以从猫和狗传递到人,引起人类的治疗失败。
1.2 危害公共卫生
如果一次性摄入大量的残留物,会出现急性中毒反应。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当这些抗菌药物残留于肉食品中进入人体后,就使部分敏感人群致敏,产生抗体。当这些被致敏的个体再接触这些抗生素或用这些抗生素治疗时,这些抗生素就会与抗体结合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过敏反。2003年以来,“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国人的普遍担心。2005年,浙江省杭州、金华、嘉兴等地相继发生6起食物中毒事件;浙江省疾控中心在送检的食物样品中测出了不同浓度的“瘦肉精”。
1.3 影响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
长期接触某种药物,可使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以致引发各种病变,形成疑难病症,或用药时产生不明原因的毒副作用,给临床诊治带来困难。例如,维生素E被称为万能维生素,对于畜禽的生长、保育均有很重要的作用,使用的越多,引起的残留量也大,肉制品、脏器及蛋中均有较多残留。其次,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给临床治疗费用带来压力。临床致病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使抗生素的药效越来越低。动物养殖过程中,发生感染性疾病时,若试用几种抗菌药物均无效,不但加大了饲养成本,更由于病程延长,影响了动物的生产性能,使养殖利润下降,甚至血本无归。同时兽药滥用给新药开发也带来压力。由于药物滥用,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不断加快,耐药能力也不断加强。这使得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也逐渐变短。要求不断开发新的品种以克服细菌耐药性。然而,研制新药周期长,技术要求高,资金消耗大而成功率却很低。新抗菌药开发的速度减慢,而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快,这必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
1.4 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