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腔上囊炎,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当有继发感染或合并感、染时,死亡率可超过40%,该病有明显的死亡高峰,多数鸡群在发病后6-7天疫情趋于平稳。鸡场一旦暴发该病.以后每批雏鸡均可感染发病。病鸡精神妻靡不振,瘫卧、震颤.排米汤样稀便鸡群在发病后3-4天达到死亡高峰。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该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能持续存在于鸡舍的环境中在易感鸡群中,本病往往突然发生,潜伏期短,感染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之一是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現象。
1病例介绍
1.1病历资料病例一,甘肃省武成市凉州区某专业2013年户饲养的200只罗曼蛋用雏鸡,购进后25日龄开始零星发生法氏囊病,发病率、死亡率均不高。病鸡精神沉郁,排黄白色水样粪便,羽毛蓬乱,不食,卧地不起,两翅下垂,垂头闭眼;初期饮水增加,后期饮水减少,最后衰竭而死亡。三天共发病30多只,死亡10多只。
病例二:2015年3月该专业户的鸡舍饲养着江村黄鸡苗鸡1300只。5周龄时刚由育雏舍转入生产鸡舍,当时的气温是15~25℃。2天后气温骤降,最低降至5。C。由于条件所限,又考虑到鸡的羽毛已经基本长齐,因此未采取其他保温措施。出栏后第5天,死亡4只,整个鸡群的精神状态较差,第6天,死亡的鸡数增至45只。病鸡精神萎顿,卧地不动,羽毛蓬松,颤抖,食欲极差,排黄白色水样稀便,肛门周围羽毛多被稀便污染。
1.2防治方法
鸡传染性法氏囊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平时应做好防疫,防治病毒的传入,改善何养管理,摘好卫生消毒,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一旦发病,早期可用鸡传染性法氏囊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治疗,同时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
病例一:将病鸡隔离,并连同全群鸡每只用1.5mL精制蛋黄抗体肌肉注射。饮水中用阿莫仙見水,连用三天,防止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饲科中添加电解多维,連用五天,补充多种维生素,防应激,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带地消毒,用1:1o00的消毒成彻底消善一次,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病例二:在出栏后第5天死亡率骤然升高,经诊断为传染性法氏囊病后,当天即全群鸡注射法氏囊卵黄抗体。考虑到部分鸡并发有呼吸道病,用强力霉素按1x10-4浓度加水混饮。其后3d内,还有10只鸡陆续死亡,采取措施第4天后,死亡停止,鸡群精神状态、食欲等完全恢复正常。
1.3治疗结果病例一:该用户饲养的200只罗曼蛋用雏鸡,初期饮水增加,后期饮水减少,最后衰竭而死亡。三天共发病30多只,死亡lO多只。通过以上措施,鸡的法氏囊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余病鸡慢慢康复。病例二:因此未采取其他保温措施。出栏后第5天,死亡4只,整个鸡群的精神状态较差,第6天,死亡的鸡数增至45只。采取治疗后,第4天停止死亡,鸡群精神状态、食欲等完全恢复正常。
2讨论和分析
2.1流行特点: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不受品种影响,自然感染宿主鸡是IBDV的天然宿主,各种品种鸡均能感染,尤以白色轻型品种反应最严重。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5月~7月为发病高峰。但本病也发生于其他禽类,尤其是火鸡,王世杰等曾报道雏鸭也可发生IBD。近年来研究发现,IBDV还可传染给鸭并使之发病,从病鸭身上分离的IBDV人工感染鸡,可使鸡发生IBD。
2.2临床变化:该鸡场病初可见个别鸡突然发病,精神不振,1~2天内可波及全群,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蓬松,翅下垂,闭目打盹,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内含有细石灰渣样物,干涸后呈石灰样,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畏寒、挤堆,严重者垂头、伏地,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后期体温下降。发病后1~2天病鸡死亡率明显增多且呈直线上升,5~7天达到死亡高峰,其后迅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