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均有IBDV变异株的报道。致病特性以亚临床型IBD症状为主,最典型的病变是法氏囊迅速萎缩,未见经典毒株所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当常规IBD疫苗免疫的鸡群受到变异毒株侵袭时,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当前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突出特点。
流行特点及原因分析
随着IBD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和扩散,加之疫苗使用不当等诸因素,IBD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特点。
发病日龄区间逐渐拓宽
起初,3周龄~6周龄鸡最易感IB?鄄DV。但近年来,临床上发现IBDV的感染日龄区间逐渐变宽,最早可见3日龄~7日龄雏鸡发生典型的法氏囊病,最大发病日龄可见180天~200天。笔者曾在山东亲诊一例200日龄的产蛋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后来,病原鉴定为vvIBDV。
出现较明显的季节性
IBD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集中在4月份~10月份,特别是夏秋季。在南方,温度高,湿度大,球虫病多发,鸡群往往在未进行IBD免疫之前就已经发生球虫病,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影响IBD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北方部分地区,因饲料易霉变而引起法氏囊病的发生或免疫效果不佳,也较为常见。
由全群暴发转向零星散发
起初,发生法氏囊病时,全群暴发,90%以上鸡突然发病,卧地不起,死亡率极高。现在发病多出现零星散发,典型症状不明显,个别出现死亡。剖解变化仅出现法氏囊稍微水肿。但病情发展较长,可持续15天左右,多见于肉子鸡。
免疫鸡群仍可发病
由于免疫压力和病毒基因的特点,变异株(或称亚型)和超强毒力IBD(vvIBD)的出现往往造成免疫鸡群反复发病。变异株(或称亚型)的致病特性以出现亚临床型症状为主,不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死亡率不高,可引起肝脏坏死和明显的脾脏肿大,其最典型的病变是病鸡法氏囊迅速萎缩,并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表明,各个变异毒株(血清亚型)间存在着抗原性差异,与常用的IBD弱毒疫苗的相关性只有10%~70%,只能提供部分保护作用,这是造成免疫鸡群反复发病的原因之一,也是当前各地发生法氏囊病的突出问题。
另外,免疫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免疫鸡群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大部分养殖户由于对法氏囊疫苗毒力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过早采用强毒力的法氏囊疫苗免疫,造成免疫抑制甚至引发法氏囊疾病。有些养殖户习惯采取饮水免疫的方法,往往造成鸡群产生抗体水平低且不均匀,加之免疫时机和疫苗选择不科学,就会造成IBD的发生。一些养殖户采用法氏囊只免疫一次的方式,造成鸡群整体抗体水平较低,造成鸡群法氏囊病的后期散发。
使用单价苗免疫的鸡群易多发
由于环境中IBD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单价疫苗不能有效抵御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侵袭,就造成了使用单价苗免疫的鸡群多发,而使用多价苗免疫的鸡群少发的现象。
预防法氏囊病的对策
科学选择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由于vvIBDV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能中和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给vvIBDV的免疫预防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应加强免疫监测,了解鸡群抗体动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由于弱毒活疫苗难以抵抗vvIBDV的感染,故选用免疫原性好的中等毒力疫苗,增加接种剂量,于2周龄~3周龄进行首免,并经2次~3次重复免疫接种,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法氏囊组织灭活油佐剂疫苗单独或与活疫苗联合使用,在7日龄~14日龄时免疫接种,也是控制商品肉鸡vvIBDV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种鸡而言,囊源苗可使子代的母源抗体比较一致,离散度小,适时接种疫苗后,鸡群可整齐地产生主动免疫力。推荐免疫程序如下:对无母抗雏鸡可在5日龄~8日龄、15日龄~18日龄、25日龄~30日龄进行弱、中、中强活苗免疫;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可在12日龄~14日龄、20日龄~25日龄进行中、中强两次活苗免疫。种鸡应在18周龄~20周龄及40周龄~42周龄进行二次油乳剂灭活苗(囊源苗)免疫,确保母源抗体高而整齐。另外,根据抗体监测和流行情况,应适时地转换免疫程序
加强环境消毒,控制野毒的早期感染
实施有效的消毒手段,防止野毒的早期感染,使鸡群尽早建立主动免疫力,是控制vvIBDV感染的重要措施。IBDV在环境中极为稳定,要制定严格的消毒措施。进雏前,选择优良消毒剂,必须对鸡舍、设备、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扫、冲洗、粉刷,尤其注意墙角、死角的消毒,然后使用2%火碱、0.2%次氯酸钠、0.2%过氧乙酸、5%福尔马林等消毒药物喷洒处理,最后再用福尔马林熏蒸(每立方米40毫升);进雏后,要定期带鸡消毒,至少2天~3天一次,最好选择2种~3种含有不同有效成分的消毒剂交替使用。另外,要考虑消毒剂对鸡是否产生应激,是否无毒、无味、无刺激性、无腐蚀性。建议选用瑞普公司的“欧福—sp2000”或碘制剂等,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反应